当前位置:贝登书院>历史军事>盛世华唐> 0147 李安期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0147 李安期(2 / 3)

洛阳逃荒。 可见长安的粮食缺口有多大。 李世民时期,国家政权逐步稳定,能保证长安的粮食供给。 可从天下调粮食进入长安,其中的损耗是非常惊人的。 有漕渠的地方还好,没有漕渠的地方,每运进关中一粒粮,路上就要消耗好几粒。 为此李世民没少发愁。 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,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。 虽然中南半岛离长安很远,可一路都是水运,反而消耗不了多少粮食。 还有个原因是,中南半岛那边的粮食确实便宜啊。 一匹精美的丝绸就能换一船上好的稻米,这门生意实在太好做了。 之前大唐差不多四五年才发动一次大规模战争,原因就是需要积蓄力量,否则就只能压榨百姓。 李世民是知道压榨百姓的后果的,只能把发动战争的频率拉长一些。 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,很多计划都可以随之作出更改。 比如缩短战争频率。 想到这里,他就问道:“第二批采购粮食的船队出发没有?” 长孙无忌回道:“还没有,中南半岛诸国正如陈景恪所言,非常的慵懒,虽然土地产出高,却并未有多少存粮。” “诸国的国主、商人想要收集粮食,也需要一些时日。” 李世民嘴角一阵抽搐,老天真是不公平,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,竟然养出了一群懒汉。 “让他们的国主督促百姓种植更多的粮食,以供我大唐所需。” 长孙无忌回道:“我们的使节已经转达了圣人的旨意,诸国国主皆欣然领命。” 确实是欣然领命,毕竟‘无用’的粮食能从大唐换取各种奢侈品,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划算了。 让治下的百姓播种的时候多撒一些种子就可以了,简直不要太轻松。 李世民脸色好转了一些,道:“第二批粮食就不要运送到关中来了,送到涿郡即可。”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,道:“圣人决定要征讨高句丽了吗?” 李世民郑重的道:“对,你不会也要劝阻我吧?” 长孙无忌苦笑道:“我确实想劝阻圣人三思后行,但我也知道谁都劝不住,所幸也就不劝了。” 李世民眼神里浮出一丝笑容,道:“还是辅机懂我啊。放心,我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。” “现在又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,无劳民伤财之忧,此战我必胜之。” 长孙无忌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,远征辽东最惧怕的无非是两点。 第一打不赢怎么办?太子造反已经让李世民威望大降,如果征讨高句丽在失利,恐怕问题会更大。 第二就是怕损耗太大,酿成隋炀帝征辽恶果。现在有了中南半岛的粮食,就不用从国内征粮,免去了民不聊生之忧。 所以他现在也不再如历史上那般反对征高之事了。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他作为李世民的心腹,也没有太过于表态。 只不过他让自己的盟友褚遂良发声反对此事,自己藏在幕后,以此来避免和皇帝之间产生芥蒂。 后来见李世民心意已决,就开始全力谋划征高之事,确保战事顺利。 他能成为李世民的心腹,可不全是因为长孙皇后的关系。 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征高的细节,才结束这个话题。 李世民又拿出一张纸递给他,道:“看看这个。” 长孙无忌双手接过,只看笔迹就知道是陈景恪所写,心中不禁想到,这人又搞什么幺蛾子了吗? 等看清上面的内容,不出意外露出震惊之色。 盐,竟然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取?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,不光能缓解财政问题,还能造福万民。 关键是这东西出现的太是时候了。 深吸口气,他说道:“如果此法为真,现在去莱州、棣州等地开挖盐田,不出三月就能收获食盐。” “到时再用食盐从辽东各部换取军粮,我大唐此战几乎可以不用从国内征调一粒粮食。” 李世民笑道:“我亦做此想,你说让谁去督盐为好?” 长孙无忌并没有直接说人选,只是道:“晒盐法具体如何尚未可知,不宜大张旗鼓,所以委派官吏职务不能太高。” “朝中适合的人选不在少数,圣人可择一贤才前往。” 李世民颔首道:“就让主客员外郎李安期去吧。”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,马上就明白了李世民选这个人的原因。 李安期的父亲是李百药,和陈景恪亲善。让他去,遇到了难题更方便找陈景恪求助。 知道了这些他自然不会反对,道:“李安期能力出众,确实较为合适。” …… 于是在礼部干的有声有色的李安期就多了个制盐大使的头衔,具体职责是去莱州、棣州一代督促制盐。 这个职务一看就是临时设置的。 所有人都很羡慕他,就连李安期自己也非常高兴。 很简单,一般这种临时设置的职务,都是皇帝比较重视的。 能被选拔出来担任这个职务的人,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:简在帝心,未来可期。 不过在高兴之余,李安期又头疼起来。 制盐?我不懂这个啊。 而且还是从未见过的晒盐和洗盐法,连听都没听过。 还好,在进宫面圣的时候,皇帝‘无意’中提到此法得自光德坊百草堂陈景恪医师。 陈景恪这个人他自然知道,应该说这会儿长安官场和读书人,很少有不知道这个人的。 他对陈景恪更加熟悉一些,因为他家老爷子可没少提起这个人,还让他有机会多和对方亲近。 只是还没等他开始行动,皇帝的命令就已经下来了。 李安期心道,看来老天爷也想让我和他结交啊。 于是就带着礼物去百草堂拜访。 陈景恪听说李百药的儿子拜访,亲自到大门口迎接。 一番闲聊之后两人大感投机,就开始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