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贝登书院>历史军事>盛世华唐> 0186 凯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0186 凯旋(2 / 3)

说道: “耶耶决定,半个月后班师回朝。” 陈景恪精神一振,道:“辽东的事情处理好了?” 李明达摇头道:“哪有那么容易,不过大局已定,就算耶耶不在高将军他们也能控制得住局面。” 李世民行釜底抽薪之计,将扶余、木底州、南苏州等地的高句丽百姓,迁走十万户。 高句丽的那些死硬分子终于忍不住,纷纷跳出来反叛。 他们自然知道,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造反危险性有多大。 可他们更清楚,等这十万户被迁走,他们将再无翻盘的机会。 造反的结果毫无悬念,李绩亲自出手将他们彻底送进了历史。 还有一部分人想要效彷几百年前的先祖,带着残部逃往北部荒凉地带,图谋再次复国。 只是当年他们的祖先逃跑的时候是在夏秋季节,天气还不是很冷,有足够的时间筹集过冬的物资。 而眼下辽东已经进入寒冬,北部的荒原更是冷的滴水成冰。 唯一能给予他们援助的靺鞨,在之前就被大唐给教训了。 在这种情况下,想要往北方逃无异于自寻死路。 最后一条路被断绝,这些反叛的死硬派下场可想而知。 之前各为其主,大唐也不好对这些人进行清算,采取的是怀柔政策。 这次面对叛徒就不一样了,直接下了狠手,进行了一次大清扫。 说彻底肃清高句丽死硬分子有点夸张,但也几乎摧毁了他们的中坚力量。 且因为这场叛乱,大唐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进行移民。 迁走的不只是百姓,还有半数的高句丽权贵和官僚阶层。 不过想到在冬季进行移民的后果,陈景恪不禁担忧的道: “恐怕这些高句丽人很多都难以活着到达大唐啊。” 李明达面色也有些沉重,道:“这是在所难免的,为了辽东的长治久安,我们也不得不如此。” “不过医师也不用太过担心,这次移民走的不是陆路而是水路,会安全的多。” 陈景恪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,惊喜的道:“海船?” 李明达颔首道:“对,海船,根据你的建议重新打造的尖底海船,足足有一千三百余艘。” 陈景恪不禁咋舌,道:“怎么会这么快?” 李明达不无骄傲的道:“对大唐来说并不算快。” 经过她的解释,陈景恪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,然后不禁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到骄傲。 在铁甲战舰出现之前,百年海军并非夸张的说法,而是事实。 别的不说,就说木料。 造海船的木料,必须是那种高密度柔韧性强的上等木材。 这种木材生长周期都是以百年为单位的。 大航海时代欧洲某国家种植了一批船木,二十一世纪终于成材了,成为了一时笑谈。 木料长成不是结束,而是刚刚开始。 把这些成材的木料砍下来,整根放在仓库里阴干,这个时间往往要持续二十年左右。 也可以取巧,先把木料加工成木板再进行阴干,这样速度会很快。 还有些人想到了加热进行烘干。 然而这些取巧制作出来的木料质量普遍存在问题,造出来的船最多也就能用十年八年。 折算下来成本高的让人受不了。 总之,仅仅是木料这一项了,就难住了大多数的国家。 但华夏文明、中原王朝却不用为此发愁,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囤木料的习惯。 他们囤木料的原因各种各样,但这些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手里确实掌握着大量的木料。 有些木料甚至能追朔到几百年前。 朝廷需要造船的时候,按照要求开启某个仓库,里面就有足够的木料。 这也是为什么阎立德只用了两三个月,就造出了四百余艘船供张亮的水师使用的原因。 陈景恪提出了新式海船,阎立德亲自带队进行研究,很快就拿出了实用性的船型。 然后各种各样的新式海船就诞生了。 当确定了基本船型之后,在李世民的授意下,棣州造船厂日夜赶工。 历时六个多月,打造出了一千余艘新式海船。 此时这些船已经停靠在辽东的各个码头,足够将这十万户百姓全部装走还绰绰有余。 知道了这个情况,陈景恪心中稍稍松了口气。 尽管依然会有很多人死在迁徙路上,可乘船总比走陆路要好的多。 随后他又问道:“圣人准备怎么回去?也乘船吗?” 李明达摇头道:“不,耶耶和我们都从陆地回去。” 虽然有了新式海船,可大海还是太过危险,没有人敢让李世民冒这个险。 就算李世民自己,也一样不会轻易去冒这个险。 虽然陆路会很难走,可总比海上安全。 确定半个月后就要出发,陈景恪也不再乱跑,老老实实留在平壤,将自己的各种物品打包收拾好。 期间有一支船队顺着河流来到平壤城附近,陈景恪特意去观察了一番。 发现海船有两种型号,小型船采用的是‘V’型底,中大型船只采用的是‘U’型底。 别看海船的概念是他提出来的,面对这两种不同的船型,他也一头雾水。 询问船工才知道,V型底吃水更深更加平稳,特别适合小船。 但它有个缺点,载重差。 ‘U’型底兼顾了吃水和载重,非常适合中大型船只。 得知缘由之后,陈景恪再次为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。 阎立德他们只是听了他简单的几句描述,就把海船给造了出来,还弄出了两种型号。 实在让人佩服。 除了船型之外,船帆也采用了他说的活动式新帆,可以调整方向借助多个方向的来风。 可以说除了迎头风没法借,其它七个方向的风都能借到。 李世民也再次对陈景恪提出表彰,说他提出海船建议又为大唐立下一大功。 陈景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