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9、江南出才子 常熟兴福禅寺和虞山。兴福禅寺位于虞山脚下,距常熟市区约1公里,寺庙已有1500年历史,大门楹联是清朝同治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书写的“山中藏古寺,门外尽劳人”。据导游介绍,兴福禅寺取名于寺里大雄宝殿内的一块石头。这块石头左看是一个繁体的“兴”字,右看是一个繁体的“福”字。寺庙倚山而建,是比较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,所以寺庙显得精雅而小巧。寺的东西两边各有小池、假山和亭榭。东池畔设有茶室一间,茶室门前的斗坪一侧,六七个中老年茶客晒着冬日阳光围坐长几,嗑着瓜籽品着香茗,谈笑风生,很是惬意。“有古迹必有题咏”(余秋雨先生《白发苏州》语),紧贴茶室就立有一块碑刻,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真迹。碑刻书的是唐朝诗人钱起造访兴福禅寺后写的一首诗: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饮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唯闻钟罄音 唐代诗人常建曾作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一首: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声。”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,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,于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勒石,并在寺内立碑,建立碑亭。看来,这首诗到底是钱起所作,还是常建所作,还有待专家作出鉴定。 然而,米芾并没有按照钱起的原诗书写,而是根据自己在兴福禅寺的领悟给钱起的诗改了五处。这五处是“初日照高林”改成了“初日明高林”,米芾认为既是初日,寺里必定先明亮后才得以照晒到阳光。“曲径通幽处”改为“竹径通幽处”,原来钱起写的“曲径通幽处 ”在兴福禅寺玉佛楼后面山上,那儿长有一丛丛的观音竹。 据说成语“曲径通幽”最早出自于钱起的这首诗。还有三处是“万籁此俱寂”的“俱”改为“都”,“唯闻钟罄音”的“唯”改为“但”,“闻”改为“欤”。米芾这么一改,或许更增添了人们造访兴福禅寺的兴趣。因为有些人“与其说寻景,不如说是寻诗”(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)。 兴福禅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天王殿后一座建筑供奉的是“释迦牟尼佛、观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”,然后才是“大雄宝殿”,而传统的寺庙建筑排列则是按照“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观音阁”顺序。兴福禅寺的这种排列在国内寺庙里比较少见。 离开兴福禅寺,驱车来到虞山顶。“十里青山半入城”,虞山是常熟城的一道天然屏障。这里盛产黄石和绿茶。虞山黄石所建假山略显粗拙,不象湖石所建假山“皱、瘦、透”灵巧。在常熟古园林建筑中,正是这种粗拙和灵巧形成鲜明对照、相映生辉而同时受到人们喜爱。清乾隆年间,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、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的江南名园---燕园(初名“蒋园”)既有湖石假山,又有黄石假山。此园“五芝堂”前假山就是“以虞山为蓝本,采用虞山黄石,用环桥法将大小黄石钩搭而成 ,既险要又牢固”(袁学汉龚建毅著《苏州园林》)。著名文学家曾朴构思、完成长篇小说《孽海花》等著作时所居“曾园”的“琼玉楼”就与取名“小有天”的黄石假山毗连。“曾园”南庭院中也还有取名“妙有”的湖石假山。在苏州名园中,“藕园”更因庭院中黄石假山浑厚雄壮的气势而别具风格(《苏州园林》)。 虞山顶上有一座剑阁。据说剑阁在明朝末年就有,后毁坏了。现存的是1989年在原来遗址上重新修建的。从剑阁沿着陡峭的石阶下到100米处,可看到山峰裂成两半的“剑门”。相传,春秋末年,吴国著名工匠干将、莫邪夫妇采集“五山之铁精”、“六合之金英”炼成锋利的雌雄宝剑。干将将被后人称作“莫邪剑”的雌剑献给了吴王阖闾,吴王在此试“莫邪剑”是否锋利将山峰劈成两半而形成剑门。这个故事和苏州虎丘“吴王试剑石”故事版本一样,只是地点不同。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并不重要,毕竟虞山上剑阁和剑门的来历能给人们平添不少乐趣,使外地的游客因为它而对常熟的印象更加深刻,比如说你。 南下万里长江百里之遥,千顷尚湖东北畔,“七溪流水皆通海,十里青山半入城,西北走向至南东”。这座依湖而立的青山,便是为纪念周太王次子虞仲而改称虞山的乌目山。时至今日,这虞山已座落在江苏苏州市常熟县市西北。此山高约200余米,长约9公里(K)。由西至东,形如卧牛,南临尚湖,东端伸入城中,旧有“十里青山半入城”之称。南山以岩石为胜,有剑门奇石、宝岩、石梅等。北山以山涧著名,有秦坡、桃源等。山上还有小云栖寺、兴福寺、维摩寺及言子墓、仲雍墓、赵王坟、黄公望墓、翁同和墓、曾孟朴墓、瞿景淳墓,柳如是墓、钱谦益墓(明末清初,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存在着一段凄美的传奇爱情故事。其后他们俩的墓在虞山南麓遥遥相对,远远相望,至死未得相聚合为一墓。)、王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