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贝登书院>历史军事>贞观公务员> 第113章:许敬宗:褚御史,下官冤枉啊!(求订阅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3章:许敬宗:褚御史,下官冤枉啊!(求订阅)(2 / 3)

天后时期的大唐,是真的让人不忍直视。

皇后登基为帝也就罢了。

还养面首。

养面首也就罢了。

还是女儿、孙女先养一养,再送进宫中。

这么一看,肯定脏啊。

那作为天后的鹰犬,许敬宗难道还要标榜自己乃是一个正人君子,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?

他本就不是什么好官,又是在天后手下做事儿,更不可能当一个好官。

……

芜湖,青戈渠。

褚遂良看着远处正在开垦的田地,还有很远处,正在挖凿的青戈渠。

堵不如疏,这已经是治水深入人心的理念。

许敬宗也是按照这个理念来治水,在黄河、长江两条大河周边挖凿水渠。

这些水渠不仅仅可以用来节流,减少两河的洪水,给河堤减轻压力,还能够沿途灌溉良田。

有了这些水渠,沿途的广袤土地都可以开垦出来,作为良田。

这里都是丘陵和平原之地。

土地肥沃、雨水充沛,再加上还有水渠灌溉,非常适合耕种粮食。

“褚御史,我们的人去了那修建青戈渠的工地,因为并非是当地人,所以没能参工。”一个官吏走上前,对褚遂良躬身道。

褚遂良一听,问道:“为何?”

官吏回道:“修建青戈渠的工地有着规定,必须是当地人,最起码,也要是庐州境内之人。”

“因为距离工地比较近,一个月,会有五天省亲的休憩时间。”

“庐州之外的人,路途遥远,一来一回,耽误时间。”

“还有一个原因,青戈渠属于当地的治水工程,用当地人,他们修凿起来,会更为用心。”

“这个是那负责主事的官员隐晦提出来的,青戈渠到后期,还会占用当地人的部分田地,真是要让当地人的房屋也搬迁。”

“用当地人,他们可以通过修凿青戈渠,获得工钱,也算是一种补偿。”

褚遂良听闻,赞许地点点头。

许敬宗做的还算不错,不愧是陈平安举荐之人。

没有借助治水之际,中饱私囊,又或者是胡乱作为。

当初告示上描述许敬宗于江南治水之功,看来,应该也没有夸大其词。

褚遂良又问道:“那些农夫,一月可得多少工钱?”

官吏回道:“三十文。”

褚遂良再一次点头。

一个月三十文,四个月就能得一百二十文钱。

若是一年下来,也有三百文钱。

唐朝的七品武将官员,每一个月的俸禄是100文,一年就是一千文。

这些民夫一年下来有三百文。

这么看,确实也算是很不错了。

褚遂良随即吩咐道:“找个机会,询问一下那些民工,问问他们对于修凿水渠的想法。”

“特别是工钱,给的是否公正。”

官吏抱拳道:“喏。”

褚遂良受命巡查江南,也不仅仅是许敬宗的治水工程,还有江南的秋收情况。

如今已经进入八月,秋收也已经开始。

江南的农作物一般都比较早熟,秋收关乎于国家大计,绝对不能有什么闪失过错。

秋收之后,就是大唐新政,也就是两税法中的秋税收取时间。

褚遂良的巡查,可以先对江南之地的收成,有一个大致的了解。

到时候,秋税收上来以后,也可有一个对照。

以免江南之地的官员和当地的宗族、粮商等勾结,来一个偷税漏税。

李世民想要在贞观二年的年底北征,粮草乃是首要问题。

若是秋税收上来,存在很多偷税漏税问题,那就是触犯了他的逆鳞。

褚遂良在芜湖巡查了五天的时间,也得到了青戈渠的农夫对于修凿青戈渠的一些说辞。

一位民夫一个月三十文的工钱,这是许敬宗在江南治水的规定工钱。

不过,几位官吏,还有官差等,却定下了不少规矩。

五天的省亲时间。

若是回队的时候,耽搁一天,扣三文钱。

每天挖凿八个小时,期间,出现了错误,耽搁了工程,都是要扣钱的。

总之,一人一月三十文,可一个月下来,大部分人都被克扣了几文钱。

也不多,并且,也算是合情合理。

褚遂良却微微蹙眉,对于官吏们的这种行为,很不喜。

觉得他们这是在中饱私囊,在徇私枉法。

离开了庐州。

又继续往东。

八月中旬。

秋闱开始了。

这是科举改制之后的第一次秋闱。

褚遂良出身于河南褚氏,不过,他算得上是杭州钱塘人,因为他的父亲一开始出仕于南陈。

他在杭州长大,后来又因为父亲被贬西海郡司户,就跟着去了西关。

第一次出仕,是担任当时的诸侯薛举的通事舍人。

薛举兵败之后,归降李唐。

所以,对于江南而言,褚遂良还是比较熟悉的,当年也曾在江南游学。

对于褚遂良来说,这西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